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將目光從城市轉向鄉村,有資金、有背景的企業試圖在城市之外去新開拓一片市場機會;有理想、有情懷的投資人試圖在鄉村去創造新的“現實與遠方”并存的生活方式。在宏觀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撐下,政府通過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及方式去引導人、財、物進入鄉村領域活化鄉村資源;各個主體也在努力整合自身資源參與到鄉村的建設中去,他們見證了中國城市發展創造的社會紅利,因此他們相信中國鄉村將是中國的下一個機會市場。
但是,中國鄉村的發展方式與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式一樣嗎?鄉村資源的取得路徑相同嗎?只有了解了鄉村,你才能明白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初心”。
中國鄉村有以下兩個核心維度:
一、集體所有制。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條土地所有權歸屬,“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
二、社會治理與經營的雙重職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委會具有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職能。換句話就是,村委會在做好法律與政府要求的行政服務職能以外,還擔負著管理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的職能。
從這兩個核心維度出發,引導出愿鄉理念下的鄉村發展的初心——尊重與分享!看似平淡普通的兩個詞,其實蘊含著愿鄉對鄉村資源結構及治理機制的深度了解、梳理及運用。下面也將從這兩個維度出發,去理解愿鄉整村運營體系下鄉村發展的初心。
先說“尊重”
前面說到鄉村的第一個特性就是集體所有制,這個集體所有包含兩方面的關系及含義。一是基于資源或物權關系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集體土地所有權屬于集體所有權的一種,是指一定地域范圍的農民集體對其土地所享有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所有權是一個強勢權利,集體所有權主體對其資源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及處分具法律維度的合法性。第二層含義是基于治理或道德倫理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公有制。在這個關系里面明確集體及村民的權利與責任,是構建鄉村秩序的重要組織。集體的所有權與集體的權責之間有很強的依存關系,兩者相互支撐,互為制衡?;诖?,我們進入鄉村不論是資源的取得還是經營環境的營造,都應當尊重村這一主體。
但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的推進方式及推進步驟往往與此相背離。抱著“為老百姓好”的初心,卻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與理解,甚至帶來惡意的對立。為什么?就是缺少了建立在“尊重”上與所有權主體的溝通與談判,缺此一環,若無法調動鄉村發展主體的能動性,那么鄉村振興事業也將是事倍功半。
在愿鄉整村運營理念下,鄉村發展可分為“調研-投資-策劃-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七大步驟,其中策劃部分又包含“資源與意愿調研、產業定位與功能分區、資源整合方式與價值測算、運營與治理體系構建”四大核心版塊。愿鄉策劃的第一步就是挨家挨戶的資源與意愿調研,這個工作量很大,時間周期很長,但卻是與鄉村發展主體進行的第一次面對面的有效交流。愿鄉相信老百姓都有提升生產生活現狀的意愿與動力,通過調研,充分了解村民的資源情況、財產情況、人員結構、發展訴求,有意識的向村民傳達鄉村發展的方式、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村民的權利與責任等問題,為接下來的工作開展打下基礎。調研的數據及意愿也是制定資源整合方式的根據,到底要不要騰退、騰退資金多少、資金如何籌措、新居修在什么位置、經營權如何統一等等系列問題,都需要建立在對發展主體充分的尊重與了解上來制定。通過愿景的描繪,讓村集體、百姓知道他們資源的價值,以及資源在對價市場上的方式及收益。
所以說“尊重”是我們進入鄉村必須要持有的初心,是后續一切工作的根本。
再說“分享”
回到鄉村核心維度的第二點,村集體兼具社會治理與經營雙重職能身份,如果我們把鄉村看作是一個法人化的運作企業(事實上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已經法人化并在工商登記賦碼),那么我們在與企業談合作的時候一定是從“我能給您帶來什么”這個角度,而不是“我要從您這拿走什么”,因此帶著“分享”的初心介入鄉村,才是真正的市場化機制。
愿鄉深耕鄉村30年,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村鎮發展服務商”?;趯︵l村產權結構及治理機制的了解,愿鄉認為發展鄉村分為三個階段:資源經營權統一、資源對價市場、鄉村長效運營。
先說第一階段——資源經營權統一,即整村資源經營權全部統一到村集體經濟組織。這個資源統一有可能是以騰退的方式實現,也有可能是以現狀直接實現。通過騰退可以騰挪更多的產業空間,整村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設施及產業設施布局更合理,但項目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大;以現狀實現經營權相對來說實現周期更短,成本較低,但市場對價能力較弱,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治理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不論采取哪種方式,這個階段建議以村集體作為資源統一的主體,以自有資金加部分融資實現資源統一,市場方可以投入部分資金推動項目發展。這個階段資源價值的主要收益建議留給村集體,畢竟他們是資源所有者。
第二個階段是資源對價市場。這個資源對價市場不是簡單的土地資源變現,而是基于整村資源整合模式及產業發展規劃的引導,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場機制,為鄉村發展導入人才和產業。對價市場是方式和手段,人才和產業的導入才是第二階段的核心目的。所以在資源對價市場的這個過程中,有的資源表現為價格,有的資源則表現為價值。
第三個階段是區域的長效運營。如果第一階段是給鄉村帶來資金,第二階段給鄉村帶來人才與產業,那么第三個階段則是對前兩個階段工作成果的加持,是鄉村價值持續穩定的支撐。通過“村集體+企業”的運營模式,企業負責構建資源對價市場的機制,村集體負責完善內部治理機制,為產業導入營造更好更安全的投資環境,為老百姓創造更優更多元的生產生活空間,共同分享區域發展的價值。
因此,不同的閉環下村集體都可通過建立合理的市場機制實現收益最大化。不管你是第一階段的資金方,還是第二階段的產業投資商,亦或是第三階段的項目運營商,都應以“分享”為初心去構筑進入鄉村的合作模式,因為現階段村集體在構建資源對價市場的機制上還處于較弱勢地位。市場方應發揮對市場端了解的優勢,去協助村集體壯大經濟收益。村集體只有在集體經濟壯大后,才能更好的完善內部的治理體系,去營造更好的鄉村環境,讓投資者覺得更安全,讓原住民與區域發展的參與者覺得更融洽,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尊重”與“分享”——這就是愿鄉的初心!
*愿鄉研究院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要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地探索各種可行性途徑,促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村居民增收、受益。 農村土地歸村域內全體村民所共
11月1日-11月6日,愿鄉三農規劃設計院院長馬路遙率鄉村振興導則項目組赴淄博高新區開展項目啟動座談會,并組織實地調研工作。<啟動座談會>11月1日,調研組在麗沙會議中心參加淄博
郫都區三道堰鎮依托美麗鄉村地域優勢,結合自身資源,大力打造鄉村旅游,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特色城鄉融合發展的“郫都經驗”。作為鄉村振興的實踐培訓基地,三道堰